12月2日,市八初中党支部围绕深入学习《中国共产党简史》《习思想学习问答》两本原著,开展了“学原著、明责任、重实干、勇争先”交流会。
支部委员邵阳同志,围绕学习《中国共产党简史》中关于“三线建设、三线精神”的内容,结合自己的父辈参加三线建设、自己的成长过程、三线建设的重要意义作了“重温红色记忆,传承三线精神”专题交流。他提到,中宣部将“三线精神”与“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洪救灾精神等一起,列为新时代大力弘扬的民族精神、奋斗精神。在上世纪60年代,国际政治风云突变,中苏关系恶化,美国又频繁对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骚扰,在那样的情况下,中央首次提出了“三线建设”的战略构想。1964年至1980年,贯穿三个五年计划的16年中,国家在属于三线地区的13个省和自治区的中西部投入了2052.68亿元巨资;400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和成千万人次的民工,在“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时代号召下,打起背包,跋山涉水,来到祖国大西南、大西北的深山峡谷、大漠荒野,风餐露宿、肩扛人挑,用艰辛、血汗和生命,建起了1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形成了“艰苦创业,勇于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 “三线精神” 。今天,当我们回首三线建设那段敢为人先的壮丽史诗,重温三线建设那段热火朝天的激情岁月,感受三线建设历程中所体现的“三线精神”对于我们每个人启航新征程中承担好新使命具有重大意义。那时的三线工程,将一线二线的工业化建设转移到三线地区,建立了我国第二套完整的工业体系,看似“疯狂”,却为我国人民赢得了热核战争下生存的可能性,也让美苏两大阵营看到了我国人民的意志和决心。我国人民以三线工程中所展现出来的巨大潜力、意志和精神成功“威慑”了两大阵营,避免了战争。
初一年级党小组陈静华同志围绕深入学习《习思想学习问答》,以“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为题,从历史典籍中找寻历史经验,着重阐述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这一时代命题。她说,历史记载着大量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在中国的史籍书林之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治国理政的历史经验。她着重列举了四个方面的“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盛世以民为本,衰世残害其民。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这是全体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是党的三大作风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正由于此,中国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才能够不断地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盛世考察历史,衰世自骄自智。历史长河中,凡是有成就的领导者,都能够以古鉴今、古为今用。中国共产党继承并发扬了以史为鉴这一传统。当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时,毛泽东同志称这是“赶考”,并以史为鉴,告诫周围的人说:“我们决不当李自成”“不要学西楚霸王”。习近平总书记尤为注重历史,认为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并多次讲话强调领导干部要多读历史,“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盛世乐闻其过,衰世乐闻其誉。“乐闻其过”在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中有着显著的体现。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作风之一是批评与自我批评,其中“批评”就是“乐闻其过”的重要体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每个党员应尽的义务,要揭露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并且努力加以克服和纠正;盛世天下为公,衰世天下为私。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也继承了中华文明中“天下为公”的理念。当今世界,在斗争冲突不断的国际社会,习近平主席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坚持对话协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赢、交流互鉴、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一理念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目标,成为中国共产党和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意志。可以看到,“天下为公”是中华文明的世界贡献,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责任与担当。
从今年6月份开始,市八初中党支部开始每周布置党员老师认真学习四本原著,目前党员同志已经通读了前两本。两位同志的交流,基于原著,例证充分,高度概括,凝练正确,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指导性,丰富了党史学习教育的内容,进一步提升了党员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光荣感。
交流会结束后,杨保华书记对2020年各级党费收支情况、新三年党员发展计划、预备党员转正、党支部公推直选等工作做了宣传和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