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30年代,爱国实业家杨斯盛先生遗属捐资创建了市八初级中学的前身“斯盛中学”,黄炎培先生题写了杨斯盛先生倡导的“勤朴”校训。校歌很好地诠释了“勤朴”的含义。
上世纪80年代,在全社会大力倡导“五讲四美三热爱”的时代背景下,市八初中的前身多稼中学积极响应号召,以“学雷锋”作为“勤朴”校训的延续,作为办学的精神内核,擎起了学雷锋的大旗。
时光荏苒,倏忽经年,循着“学雷锋”活动的脚步,学校成长了40年!
当时,全校学生人人参与学雷锋小队,利用周末或寒暑假定期打扫学校周边的马路、绿化带和居民区,慰问孤寡老人。
九十年代,党中央提出了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要求,各地深入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学校顺势而为,倡导全体教师弘扬高尚师德,主动为学生服务,深入开展“岗位学雷锋”。涌现了一大批思想先进、乐于奉献、教育高效的老师,原南市区教育局出版了《“勤朴”之歌——多稼中学教师群体纪实》一书,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学校还在德育活动中注入学雷锋元素,大力宣传身边的好人好事,校园各处都建立了“学雷锋岗位”。不大的校园里特地建造了一尊“雷锋像”,底座上錾上了金色的大字“向雷锋同志学习”。
以“雷锋精神”塑造人,成为了那个时代学校发展的关键词。
2005年3月,当时的市科教党委和市教委联合颁布了两份“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文件——《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和《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简称“两纲”)。
学校抓住契机,整合各项资源,打造了“勤朴育人”雷锋式小公民培育工程,形成了榜样示范引领、同伴心灵互助、课堂内外结合的“学雷锋”新模式。广大教师积极投入“合作学习型”备课组建设,努力追求更高质量的“岗位学雷锋”。
2017年,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对新时代德育工作提出了系统化要求。学校进一步将办学目标、育人理念与学雷锋元素深度融合,开发了“勤朴社区”小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紧紧围绕“如何做一名雷锋式的公民”展开,着力提升学生的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和民主意识,培养他们未来在社会公共生活中的人际交往、社会适应、责任担当等能力。
广大教师身正为范,青年教师们投身黄浦区“智力助残”活动,为身边弱势群体带去关心和温暖。
先后有七位教师赴对口支援地区支教,为阻断代际贫困,助力脱贫攻坚战做出了贡献;日常工作中坚持开展“导航”行动——党团员教师与学生结对,“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砥砺前行四十载,扬帆奋进新时代。在即将进入“十四五”新的发展阶段,让我们把学雷锋的金字招牌擦得更亮,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做学生喜欢的教师,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有幸参与了时代先觉者的拍摄活动,回顾拍摄的过程有艰辛也有乐趣,更多是收获。记得拍摄当天天气寒冷,一个镜头一句台词反复拍摄,最多的一次甚至进行了十几遍的拍摄,但我们每个人都依然满怀热情,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拍摄一组学雷锋活动的镜头时,我们带着学生来到外马路,路人的驻足观看、马路的喧闹嘈杂一开始会让大家有些拘谨,但很快我们就调整好了状态,一遍又一遍的将我校坚持多年的学雷锋活动展示给大家。拍摄的过程中我们反复实践、精益求精,再一次深刻的感受到雷锋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我们会继续做好雷锋传人,在实践中践行落实雷锋精神,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发扬光大。
——市八初级中学 卢懿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