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立场 提升新优质学校办学品质
上海市市八初级中学五年(2021—2025)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
目 录
一、发展概述
二、努力方向
(一)工作目标.... 13
(二)工作举措.... 14
(三)达成标志.... 15
(一)工作目标.... 19
(二)工作举措19
(三)达成标志21
(一)工作目标.... 24
(二)工作举措.... 24
(三)达成标志.... 25
(一)工作目标.... 27
(二)工作举措.... 27
(三)达成标志.... 29
一、组织保障 32
二、管理保障 32
基于学生立场 提升新优质学校办学品质
上海市市八初级中学五年(2021—2025)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
第一部分 “十三五”学校工作回顾
一、发展概述
1.“勤朴”校训勉励市八初中师生勤勉为学,质朴做人,学校形成了以“雷锋精神”为核心的共同的价值追求。学校基于“勤朴”校训提炼了办学理念“勤朴立校、尽责育人”,把“责任教育”放在首位。进一步梳理“勤朴文化”内涵,全校师生对于学校“勤朴文化”的认同度和践行力有提升。
2.学校积极挖掘校内外公共学习资源,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实践和体验的平台。校内构建 “勤朴社区”模拟微型社会,建设“勤朴社区”小公民教育实践活动项目体系。校外充分运用社会公共教育资源开展实践体验活动,进一步拓展与共建单位的合作,从多维度,多方位,多视角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与公民人格,努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上“勤朴”底色。
3.推进教育改革,学校带领教师共同研究双新背景下的中考改革,持续开展“关注学生体验,创设‘乐学课堂’”的教学改革实践,研究单元教学和单元作业设计,开展从学科问题转向学科专题的教研,教研组自行设计观课量表开展听课、评课,优化教与学的方式,并研究线上线下融合的学生学习辅导。参加市学科课程领导力项目,跟着市教研团队研究初三新中考,在跨学科案例分析方面积极尝试、思政教学研究方面申报区级课题。
4.学校通过开展教改项目,为教师发展搭建平台,为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展示、比赛提供充分的支持。一批中青年教师在长三角、市、区班主任技能大赛、教学比赛、教学评优等活动中获奖。教师通过不断学习教育改革文件和教育教学理论,更新教育观念,积极参与教改研究,十三五教师发表于全国、市、区级报刊杂志的文章约27篇。全体教师参与学校市、区级课题、综改项目、课程领导力项目等,立项或完成的市级课题1项、区级课题或项目11项。《数字故事的制作》、《玩玩造型土》和《笔墨飘香》成为市、区特色共享课程,《奇思妙想》、《未来城市》、《3D创客》、《机器人》、《无线电通讯》、《英语戏剧》、《小记者》、《走近老城厢》、《心语亲青》、《民族舞蹈》、《篮球》、《武术》等也成为深受学生喜爱的特色课程。
5.学校已新修建学生小剧场、悦读创新空间即图书馆、科技艺术创新实验室、理化生标准化实验室和英语听说实验室,以及供运动、阅读、心理辅导共享的公共空间和校园文化微景观。校园文化微景观既有展现学校办学历程和办学特色的呈现,又有充满生气的笑脸墙、生态池、绿植景观等,日新月异的校貌增添了温馨气氛和校园活力,新空间、新景观也不断为学生开展小课题研究学习提供资源和场所,丰富了学生学习、实践、探究的资源。
二、努力方向
1. 学校还需要深挖“勤朴”文化内涵, 让“学雷锋”特色“守正出新”,在传承中不断注入新元素、新能量,成为市八初中培育学生日久弥新的育人力量和学校特色。
2. 学校管理上要坚持依法治校,同时加强人文关怀,并在科学决策上下功夫推进学校发展。党政工班子需要更新管理理念,关注教师个性发展的需求,最大程度地激励更多的教师发挥特长和潜能,通过提升教师的改革创新意识和动力来进一步提升工作的进取心。
3. 教师要进一步加强对党的教育方针深入学习和认真贯彻,加强对学生的研究,为人师表,身体力行做好学生成长的导师。学校要带领教师提高“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责任意识,以推进全员导师制为抓手,全面提升师德和专业素养,激励更多的教师发挥自身优势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未来发展的引路人。
4. 近年来,对口入校学生在学习习惯、生活习惯、整体素养等方面变化颇大,对我们初中学校来说更具挑战。学生差异大,家庭教育缺失导致的心理问题日益凸显。 越来越多的学生需要心理辅导、家庭教育指导,成长需要个性化导航,教师要进一步研究如何因材施教、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学校在家校合作方面的工作需要加大推进力度。
5. 学校高级教师比例不低,需要激励高级教师争取成为正高级、特级教师的积极性。也要助力教师争取取得高一级职称,解决一批中青年教师的发展瓶颈。教师队伍需要年轻化,应不遗余力吸收高素质的青年人才。
6.“勤朴文化”微景观建设和教学空间的布局已初具雏形,但文化景观需要进一步凸显学校特色,挖掘其育人价值。如何将校园文化建设与“培养什么样的人”、学生五育并举、教师发展等紧密结合,形成较成熟的关联和促进机制,这些都有待进一步深入思考和不断探究。
第二部分“十四五”发展的愿景和目标
一、发展愿景
2020年底,学校邀请特级校长杨明华、新优质研究所冯明副所长等专家参加我校总结十三五办学成果、展望十四五学校发展的研讨,为我们学校诊断把脉。与此同时我们在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中分别开展了调研和讨论,进行了多次的思想碰撞,认识到我校作为上海市新优质项目学校应将学校真正办成受师生喜爱,适合学生成长的乐园。学校管理团队深刻感受到学校发展的立足点和突破点是观念上需要转变,学校转型的关键是真正树立“学生立场”。
于是,学校决定将“基于学生立场,提升新优质办学品质”作为十四五学校发展的突破口。学生立场意味着教育回归本原,让学生自然地、自由地、符合规律地成长,满足不同阶段、不同学生的成长需要,实施绿色生态教育。
受到自然环境中很多蓬勃生长的生物在生长过程中都隐藏着同一个特殊的规律即黄金比率的启发,我们思考学校要实施绿色生态教育必然是扶放有度的教育方式,“度”的把握就借用自然之美背后的神秘的黄金角度,我们尝试用黄金螺旋线图来表达学校十四五发展愿景。
市八初中学校发展黄金螺旋图
黄金螺线中有一个大小始终不变的黄金角,大自然很多植物的叶片或果实都是因为按黄金角排列而获得最多的阳光,承受最多的雨露,呈现最美的样子,结出最好的果实,这不得不使人感叹大自然造化的神工。我校十四五发展以黄金螺旋图欲表达教育也同样要顺应从孩童到成年的发育规律,即遵循生命中的黄金定律,就像种子遇到合适的土壤、合适的环境就会自由地最佳地生长。
在市八初中学校十四五发展图谱中,学生立场作为学校变革的基本价值取向,将学生作为教育主体位于中心,在符合黄金角度不断延展的螺旋区域中展现学校发展的教育目标即六大家园、实施的各项教育改革项目。学校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营造人人平等的环境,要充分尊重学生,给学生选择的权利,鼓励学生积极自主地参与,丰富让学生充分展现自我的机会,让学校真正成为孩子们当家作主快乐健康成长的乐园。
总之,十四五市八初中的发展愿景是“基于学生立场,实施适度教育,为学生未来发展拓展更佳成长空间。”
二、发展目标
基于以上思考,学校制定十四五的发展目标、发展理念、培养目标。
(一)发展目标
努力践行教育改革,创新育人方式,基于学生立场实施育人方式的优化与完善,不断提升学校品质发展,把学校建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乐园。发挥学校的社会功能,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要,努力办老百姓家门口新优质学校,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二)发展理念
“为学生未来发展拓展更佳成长空间”。为每个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让每个学生获得充足的“阳光雨露”,让学生未来发展拥有更佳的成长空间。
(三)培养目标
1. 品行培养目标
阳光质朴:生活简朴;思想纯朴;为人敦朴。
勤学乐思:勤奋学习;勤于劳动;勤于创造。
笃行尽责:奉献他人;服务社会;立志报国。
2. 能力发展目标
自立自律:生活自立;思想独立;行动自律。
规划执行:合理规划;科学策划;执行谋划。
实践创新:善于观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
第三部分“十四五”主要工作达成目标及具体措施
一、擦亮“学雷锋”品牌,构建育人共同体
高度重视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纲要》等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学校德育工作需常抓常新。学校结合“勤朴文化”、“责任教育”、“学雷锋特色”,引入“教育情境”和“自治管理”的理念,“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推进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网络信息环境下,创新育人的内容、方法和途径,将德育工作落细落小落实到位。
(一)工作目标:
总目标:在“勤朴”校训的指引下,努力做强“一品、一群、一圈、一体”德育特色。一品:“寻迹雷锋”德育课程品牌;一群:“勤朴社区”学雷锋实践活动项目群;一圈:“三周三节”校园多彩文化圈;一体: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学校、家庭、社会”联合共同体。立勤朴之德、树责任之人,铸时代之魂,五育并举,德润心身,协同各方,培根铸魂。
分目标一(关键词:一品,道法、德育课程):将责任教育作为育人的基本理念,以雷锋精神为引领,开展新时代公民道德教育。为学校“学雷锋”品牌注入时代特征,结合时代发展和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优化学雷锋的方式和途径,将雷锋精神和学雷锋教育作为思政教育的重要抓手,结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聚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落实,开发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德育课程,增强文化认同,培育民族精神。
分目标二(关键词:一群,劳动教育、综合素质评价): 进一步完善“勤朴社区”学雷锋实践活动群,围绕“责任教育”和“劳动教育”,将志愿服务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形成层次清晰、要求明确的评价体系。为持续争创“市行为规范示范校”、“市安全文明校园”奠定基础。
分目标三(关键词:一圈,校园活动): 进一步优化“三周三节”校园多彩文化圈,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新性,激发教研组的专业性与指导性,依托项目化学习,为传统活动注入新鲜元素,内容与形式得到延伸与拓展,形成较成熟的品牌。
分目标四(关键词:一体,“学校、家庭、社会”育人共同体):增强德育队伍的建设,依托项目化培训,在常态化、全面化的培训基础上融入心理健康辅导等领域的指导,激活班主任个人优势与潜力,不断提升教师的育德能力。通过“全员导师制”工作,促进“学校、家庭、社会”育人共同体在品德教育、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家庭教育中的有机联动,充分发挥三级家委会成员的积极性和共建共育单位互联互通,家校社资源共享,合力共育。
(二)工作举措:
1.措施一(针对分目标一):
构建《寻迹“雷锋”小公民道德实践课程》德育课程,将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学雷锋教育等内容融入其中,在开展学雷锋活动中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具体做法如下:
(1)厘清学校对不同年级学生的道德素养培育目标,明确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三个方面的各自侧重点。
(2)基于对学生的道德素养培育目标,整合、开发资源,构建比较完善的《寻迹“雷锋”小公民道德实践课程》课程体系,分“学”、“思”、“践”、“悟”四大模块设计与实施。
(3)分年级、分层次实施《寻迹“雷锋”小公民道德实践课程》课程,提升不同年级学生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素养,学生具备更强的责任意识和担负责任的能力。
2.措施二(针对分目标二):
(1)营造并优化“勤朴社区”学雷锋实践体验岗位点和志愿服务机制,将志愿服务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积极探索劳动教育优化行规教育、综合素质评价赋能实践体验服务,激发学生积极投身实践的主体意识,挖掘“勤朴社区”更深层次的内涵。
(2)积极寻访丰富的红色场馆,将学雷锋实践体验与线下寻访相结合,为“乐行上海”德育实践课程开辟新的思路。各单位为学校提供了优质人文资源与教育资源的支撑,学校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思考授课形式的多样化,使德育实践课程能请进来、走出去,让学生在探究、合作、分享等过程中提升责任感与使命感,形成探究报告与学习成果。
(3)将先前设计的“3*4情境”框架结构进行梳理,整合后升级为“4*4情境”整体框架(2.0版),增设“家庭日常生活情境”这一板块。
3.措施三(针对分目标三):
(1)完善“三周三节”活动模式:以“德育室牵头+学科教研组承办”的模式,责任明确、落实到人,对活动内容的设计与思考纳入教研组的工作计划中,发挥师生优势,创新思路、创设平台,在保留传统活动的同时找到发展点,形成新的特色项目。
(2)聆听采纳学生建议:通过多种形式,让少先队员参与到学校的发展、校园活动的建设中来,向学校建言献策,让校园生活更符合学生特点,成为展学生个性的平台、学生喜欢的舞台。
4.措施四(针对分目标四):
(1)多样化推进德育工作者队伍建设:搭建平台,互动交流,聚焦和传播育德理念。组织教师参与课题研究与开发,积极承担德育主题活动项目,进行课例案例的征集与成果推广。成立“勤朴”班主任工作坊(包含德育课程开发、德育管理、社会实践指导、家庭教育指导、心理健康辅导等领域的指导),分年级按需求组织培训,加强班主任同伴辅导和经验分享,优化培训模式,提高班主任队伍的整体质量。
(2)结合“全员导师制”工作:以德育文件为指引,结合“全员导师制”的开展,全面提升全体教师的育德能力与育德的自觉性。
(3)加强家校共育的有效形式,探索更积极有效的方法与途径,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整合家长教育资源,共同携手助力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达成标志:
1.达成标志一(针对措施一):
第一阶段:2021.1-2021.8
(1)梳理出我校对不同年级学生的道德素养培育要求。
(2)通过行动研究、个案研究等途径,边开发、边实施、边改进。根据学校对学生的道德素养培育要求,梳理、整合、开发并实施“学”、“思”、“践”、“悟”四个模块课程资源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第二阶段:2021.9-2022.12
(1)“学”模块
结合学生年龄特点,梳理、形成系列板块,初步配备系列教案、互动练习及过程性评价。
组建市八初中党团员“新时代公民道德”讲师团,开设“新时代小公民道德小讲堂”。以“我的‘雷锋’日记”为主题,学生通过主题演讲与微视频两种形式自主开展新时代公民道德微课。
(2)“思”模块
引导学生以课堂研究和项目化学习的形式,通过聚焦班级、校园公共文化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以讨论和对策制定为主要形式,开展合作型长作业的学习。
依托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资源,通过聚焦社会问题与社会现象,在教师指导下开展课题研究。
(3)“践”模块
引入自治管理的理念,将原先单纯的服务体验升级为志愿服务项目的运作和管理实践,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具体推出:
①“班级个性化岗位体验”计划;
②校园志愿者服务团队孵化项目;
③社区家园自治团队孵化项目;
④家庭邻里和睦孵化项目。
(4)“悟”模块
依托升旗仪式、序列化主题教育课、校班(队)会等形式,对学生参加上述三个模块的成果和感悟进行分享。
学生与“生涯导师”结对,定期开展生涯导航工程,互通了解,制定阶段性目标与努力方向,有过程性评价。
第三阶段:2023.1-2025.12
市八初中党团员“新时代公民道德”讲师团项目能成为学校一门特色的新思想导学课程和基层理论宣讲特色课程。
学校“勤朴”课程“乐建校园”板块下的校园志愿服务团队成熟运作,能为学校各类活动提供志愿服务工作;在班本特色《岗位服务指导手册》基础上形成《学校志愿服务指导手册》。
学生通过之前的学习,积累并总结出心得体会,形成更多典型个案和学生道德素养的成长故事。高年级学生能通过某一个切入点为低年级学生带来“成长小导师”系列讲座,文本汇集成册。
通过校内外志愿者服务孵化项目的推出,学生亲身实践体验,整体设计主题教育课,系统架构,分层递进,形成序列。起始年级“HUI”* 服务,中年级“XIANG” * 服务,高年级“YUAN” * 服务。如:
“HUI”* 服务 (起始年级) |
主 题 |
内容 |
会 * 服务——“礼”在服务中 |
通过班级岗位体验,“服务小达人”的比赛评选等形式,明确班级服务岗位的具体要求,学会高质量地完成班级服务项目,并讨论制定相应的班级服务制度。 |
|
慧 * 服务——“智”在服务中 |
结合岗位体验的感受,智慧服务,创意服务,交流总结班级服务金点子、小妙招,让班级生活环境变得更温馨更和谐。 |
|
绘 * 服务——“美”在服务中 |
通过讲故事,画海报,制作小视频等形式,理解服务劳动是一门艺术,从中充满着美,从而悦纳服务劳动,热爱服务。 |
|
荟 * 服务——“乐”在服务中 |
通过完成与服务劳动相关的主题活动,体验服务劳动所带来的快乐。 |
2.达成标志二(针对措施二):
第一阶段:2021.1-2021.8
(1)“勤朴社区”学雷锋实践体验——以课程的形式体验,完善课程内容,并制定课程评价方案,开展评价体系;积极探索劳动教育的渗透,助力日常生活、好习惯和社会公德的养成。
(2)“乐行上海”德育实践课程——根据学校实际与每年主题,完善课程体系与实施途径,与1-2个共建单位携手尝试微课程体验。依托黄浦“多彩学习圈”海派实践体验版图和“黄浦区学生实践护照”,做好德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以五育为向导,以学生需求为先,选择推荐合适的场馆与主题场所,落实德育、美育、体育和劳动教育的相关要求。
(3)自主自治——发挥学生积极的“校园治理意识”,请学生参与校园规章制度的制定,引导学生从课堂教学、校园安全等方面参与学校的发展,从而增强学生对学校、班级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4)建设家庭日常生活情境——与时俱进,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创新家庭小主人服务项目,如:手工编织、插花、做点心、旧衣服DIY改造等,既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又增添了生活情趣。
第二阶段:2021.9-2022.12
(1)“勤朴社区”学雷锋实践体验——完善课程内容,全面实施与评价体系,初步形成学生课程评价手册;学生层面通过“大手牵小手”,以老带新,让学雷锋实践体验群展现生机与活力。
(2)“乐行上海”德育实践课程——在试点之后,进一步推进校外基地合作联盟,能与多个单位共同合作,形成系列微课程。依托区域丰富资源,探索学生喜闻乐见、亲身参与、内化于心的红色学习模式,融入“师说红课”、“红色行走”、“红色校史”、“红色经典”等内容。
(3)自主自治——以“四会一课”为抓手,进一步完善其制度与内容,定期开展以“构建、维护校园公共环境”为主题的讨论与研究,用现代公民的视角对班级管理模式进行探究,共同构建民主平等、自主自治的校园公共空间与公共生活。
(4)建设家庭日常生活情境——搭建平台,展示劳动成果。通过学校校园网、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等平台,分享和展示学生成果。
第三阶段:2023.1-2025.12
(1)“勤朴社区”学雷锋实践体验——收集汇编成校本教材,推出学生课程评价手册;形成学校的特色,有多个成熟的实践服务品牌,进行区域展示。
(2)“乐行上海”德育实践课程——在调整与升级后,有相对固定的合作团队与校外实践基地,分年级完善课程内容,形成校本特色,进行区域展示。
(3)自主自治——依托学校少工委,进一步完善“少代会代表”责任机制,对学校和班级管理建言献策,优秀成果被列入优秀少代会提案,倡导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的管理与发展。
(4)建设家庭日常生活情境——拟定评价,关注学生长期发展,针对不同年级段的学生,制定家庭劳动服务项目表和家务劳动能力评价表。
3.达成标志三(针对措施三):
第一阶段:2021.1-2021.8
多方听取建议,以心辅周、外语周、科技节为试点,整体构思,在保留传统活动的同时,找寻1-2个发展点与创新之处,形成经验总结。
第二阶段:2021.9-2022.12
在上述三个节日的基础上,多方听取建议,推动人文周、体育节、艺术节的整体构思与创新思考,形成经验总结。
第三阶段:2023.1-2025.12
总结每个节日有1-2个特点与亮点,在区域范围内交流展示,有一定的影响力。
4.达成标志四(针对措施四):
第一阶段:2021.1-2021.8
(1)德育队伍建设——多样化推进德育工作者队伍建设,将育德能力培养纳入各级教师分类培训和研修之中。通过开展德育论坛、案例分析,交流学习心得;有班主任参与德育课题或德育项目;有班主任积极参加区级班主任技能大赛。
(2)班主任校本研修——定期开展工作坊,学习相关文件精神,每期关注一个话题并落实在实际工作中;结合自身制定“成长型班集体创建”规划与目标,能反映学生特点和班主任育人思路的班级文化;全面推进“全员导师制”,开展学生发展指导。
(3)家、校、社共育——建立健全三级家委会制度,定期开展家委会、校园开放日,邀请家长参与教育教学的实践与学校的管理;充分发挥各类线上线下课程,尝试开设家长主讲的家长课堂。
第二阶段:2021.9-2022.12
(1)德育队伍建设——班主任参与的德育课题或德育项目进行成果交流;班主任参加区级班主任技能大赛并入围复赛。
(2)班主任校本研修——开展“成长型班集体创建”项目研修,开展形式多样的项目交流与展示。邀请专家开展多方面班主任技能提升的专题培训,给予有效指导。在推进“全员导师制”工作中因材施教,关心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要。
(3)家、校、社共育——积极参加“家庭教育指导”的课题和研究;向家长传播正确的教育理念,完善家长学校的授课模式,尝试以“同伴互助”的形式让家长会的形式具有更多的可能性。
第三阶段:2023.1-2025.12
(1)德育队伍建设——收集汇编德育成果案例集;班主任参加区级或市级班主任技能大赛并入围决赛。
(2)班主任校本研修——通过多主题的校本研修,理论联系实际,能有效指导班主任工作实际,使班主任的班级管理能力、活动组织能力和心理辅导能力有所提升;完成“成长型班集体创建”项目研修,形成项目研究报告。“全员导师制”工作,对学生发展和生涯规划给予个性化跟踪指导,积累经验,形成研究成果。
(3)家、校、社共育——收集、征集各类“家庭教育指导”、“家校社共育”的案例与小故事,汇编成册作为“家长学校”系列讲义。争取参加市级“家庭教育示范校”评选工作。
二、提升课程领导力,支持学生全面发展
践行三全育人,优化课程设计,提升学生核心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个性特长,关注学生的差异性,提供校本自主课程的可选择性;注重全面育人,构建全员(学校、家庭、社会、学生,四位一体)、全学段(预备至初三)、全学科、全过程的育人体系;培养凸显 “勤朴”品质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市八初学子。
(一)工作目标
总目标:围绕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聚焦学科核心素养,坚持立德树人,深入五育并举,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推进创新教育为研究重点的课程建设,聚力探索创新课堂、建设创新教育课程,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在课程的研究过程中推动教师教育创新意识和创新教育能力的提升。完善学校整体课程架构与质量保障机制,实现教师、学生等多元主体参与,制定学生课程学习综合评价实施方案,基于科学评价导向,为学生发展赋能、聚能,为学生提供平台释能。
分目标一:根据学校的办学理念、课程理念,优化学校课程方案的顶层设计,使课程更体现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功能。
分目标二:落实国家基础课程意志,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加强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需求的分析、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方法的指导及学习成果的推广研究。按照“突出德育实效,提升智育水平,强化体育锻炼,增强美育熏陶,加强劳动教育”的要求,作为国家基础课程的补充,进一步提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校自主特色课程,自主特色课程内容应体现时代性、素养性(尤其是创新素养)和学校特色,促进学生创新素养为核心的多元素养的提升。
分目标三: 尝试培养“一科一优师”,即每一门基础型学科至少有一位校级骨干教师、校级带头人,甚至是区级骨干教师、区级学科带头人。实践“一师一优课”,即每个学年每位教师都开设一节自己认为最优质的展示课,作为丰富学校建设中的课程资源平台的资源。
进一步挖掘市级和区级共享特色课程《数字故事的制作》《玩玩造型土》和《笔墨飘香》对学生创新素养的培育功能,继续支持区级共享特色课程的优化,争取成为市级共享特色课程。持续打造《乐学雷锋》《乐行学史》《乐创未来》《乐享平安》四大特色课程群。
分目标四: 基于教育部“五项管理”有关要求和“双减”精神,结合上海市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绿色指标、新中考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以及全员导师制的工作开展要求,完善学校课程管理与评价制度,根据学生需求的变化和评价的需要及时优化课程设置,开发实施优质课程,建立动态的、发展性的学生综合评价制度,记录课程发展轨迹、学生成长轨迹。
(二)工作举措
1.措施一(针对分目标一):
(1)建立课程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进一步理顺部门关系,整合部门资源,凝聚部门合力,明确工作小组职责,赋予各职能部门和教研组、年级组更多的管理权责。同时,各部门和教研组、年级组要研究制订并认真实施各自的工作方案,建立起层级分明、运转高效、执行有力的深化课程改革的教育教学管理系统。不断完善学校三类课程方案,每学期有具体的课程计划。
(2)以区级创新教育综改项目《优化“勤·朴”课程,提升学生创新素养的实践研究》为抓手,制订课程改革方案,积极鼓励、组织教师申报或参与校级教育教学综改项目,全员推进课程建设。
(3)在“为师生未来发展拓展更佳成长空间”的发展理念指导下,从校情、师情、学情出发构建激活教师能力的、服务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凸显创新的“小螺丝钉”特色课程架构,包含4个课程群“德馨”“文润”“慧创”“生趣”,60个科目。
2.措施二(针对分目标二):
(1)结合区级创新教育综改项目《优化“勤·朴”课程,提升学生创新素养的实践研究》,以学科素养和创新素养培育为方向,以课堂观察为抓手,在学校课程架构中打造国家基础型课程校本化实施的“乐学课堂”。
(2)结合区级课程领导力项目《“勤·朴”课程体系下跨学科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开展多门跨学科、项目化学习的创新素养培育课程,为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提供更高的平台和更好的载体。
(3)积极利用学校在地社区资源,开发社区在地特色课程,服务学生、服务社区。
3.措施三(针对分目标三):
(1)结合学校教师自主可持续专业化发展项目,组织、指导各科教师参与此项目,并提供针对性的专业培训、指导,助力圆梦。
(2)每学年开展“一师一优课”活动,收集基于基础型课程实施的优质教学资源,并将这些优质教学资源在校级平台展示共享。每个区级课题研究组基于实践研究开设研究课,成果课程化。
(3)聚集资源和精力,推广几门市级、区级特色共享课程的成果,从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各有侧重,打造出各自具有代表性的特色课程,进而建设系列特色课程群。
(4)重视学科均衡发展。推广优势学科的建设经验,均衡学科的教师配备,合理安排课时计划,加强弱势学科的师资培养,加强学科教研组、备课组的建设,使各门学科得到均衡发展。
4.措施四(针对分目标四):
(1)组织教师深入学习教育部提出的“五项管理”、两办提出的“双减”精神,研究上海市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绿色指标和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目标内容,完善学校作业管理,聚焦市八初作业体系建设,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
(2)优化课程评价方式,尊重师生在课程开发和实施中的主体地位,优化管理机制和评价方式,制订比较科学合理的评价制度,特别关注全员导师制“导”的方法和效果。完善拓展型、探究型课程开设的考核条例以及开展项目化学习的评价,探索全面、全程、立体的多元评价。
(3)探索多主体参与的课程评价;针对不同课程类型,明确不同的评价内容,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完善和制定不同类型、具体的评价标准。
(4)建立及时有效的评价反馈机制,促进课程和教学的持续深度变革。
(三)达成标志
1.达成标志一(针对措施一)
第一阶段:2021.01—2021.12
(1)每学期的课程计划。
(2)完成核心素养导向的“勤•朴”课程框架建设(主要是“小螺丝钉”特色课程)。
(3)完成《市八初级中学课程方案》的完善。
(4)结合区级创新教育综改项目《优化“勤·朴”课程,提升学生创新素养的实践研究》,教师主持校级教育教学综改项目,尤其是“小螺丝钉”特色课程四个课程群出开展项目化学习的首轮成果,展示学生创新素养的提升。对本阶段课程改革的开发与实施过程进行阶段性自查、研讨、反思和总结,制定出改进方案。
第二阶段:2022.01—2023.12
(1)每学期的课程计划。
(2)结合区级创新教育综改项目《优化“勤·朴”课程,提升学生创新素养的实践研究》,教师申报校级教育教学综改项目第二轮成果收集。
(3)准备区级创新教育综改项目《优化“勤·朴”课程,提升学生创新素养的实践研究》结题工作。
第三阶段:2024.01—2025.12
(1)每学期的课程计划。
(2)对课程改革的开发与实施过程再次进行自查、研讨、反思和总结,制定改进方案,并完善基础型课程实施和拓展型、探究型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质量评价体系。
(3)确立本阶段的研究主题,并实质性推进。
2.达成标志二(针对措施二)
第一阶段:2021.01—2021.12
(1)每个备课组结合创新素养的培育,确定学科核心素养要点,每个教师确定课堂教学改进点,在课堂观察中有意关注。
(2)以课堂观察为抓手,在学校课程架构中打造国家基础型课程校本化实施的“乐学课堂”,每个教研组有新制定的、可操作的课堂观察表。
(3)单学科统整,基础型课程“1+1”拓展内容的开发与实施,教学实施方案的设计。
第二阶段:2022.01—2023.12
(1)优化、开发具有创新素养培育的拓展课程。
(2)多学科统整。课程群《乐学雷锋》《乐行学史》《乐创未来》里多门课程的的深入开发与实施。
(3)德育、科技、艺术特色课程的建设水平再上新台阶,获奖数量与层次不断提高。
(4)除了社区学校,学校开设更多让学生进社区、进居委,进基地的实践课程。
第三阶段:2024.01—2025.12
(1)基于课堂观察、教师改进、教研组整体推进,出版一本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及学校课程建设的校刊。
(2)总结、反思报告。
3.达成标志三(针对措施三)
第一阶段:2021.01—2022.12
(1)完成“一科一优师”目标,几乎每门学科有具备一定能力的领头人。
(2)完成每学年的“一师一优课”活动,收集好基于基础型课程实施的优质教学资源,丰富学生个性化学习资源平台。
(3)挖掘创新素养,推广市区共享特色课程《数字故事的制作》;提升区级共享特色课程《玩玩造型土》《笔墨飘香》的品质,争取达成市级共享特色课程。打造德智体美劳各有侧重的特色课程。如,德育,基于区级重点思政攻关学校项目《基于<寻迹“雷锋”>课程的构建与实施提升初中生道德素养的实践研究》,打造出“寻迹雷锋”德育课程;智育,基于区级重点课题《中考改革背景下的跨学科案例分析教学实践研究》,打造出“跨学科案例分析”课程;体育,基于学校是市体育多样化项目学校以及教师的专长,打造出“武术之道”课程;美育,基于比较成熟的《衍纸艺术》这门自主拓展课,打造出“乐做工艺”课程;或基于跨学科课程《老城厢的往事新闻》的优化实施,打造出“乐行学史”课程等;劳动教育,基于参与市区班主任技能大赛的经历经验以及校园、班级日常自主管理,打造出“乐解职业”课程。总之,德智体美劳都要有代表性的优质课程,并能成为可供区域共享的特色课程。
(4)形成拓展型课程教学案例集、反思集,建成课程资源库,丰富学生个性化学习资源平台。
第二阶段:2023.01—2024.12
(1)继续落实“一科一优师”目标,每门学科形成良好的师资梯队,有更多的校级骨干教师及以上。
(2)继续每学年的基础型课程的“一师一优课”活动,同时,考虑基于项目化学习的“一师一优课”资源开发和收集,或拓展课或探究课。
(3)提升德智体美劳五门特色课程的品质,并在更大的范围推广,持续建设更多特色课程。
(4)开展系列化课程改革成果展示和评比工作,完成汇编教师参与课程改革之后的反思、论文、课题研究报告、精品课件库、精品课程库、其他课程资料。优化课程资源库的结构,实现课程资源库助力学生个性化学习的网络化与数字化。
第三阶段:2025.01—2025.12
(1)每个教研组有核心教师组成中心组,每个备课组有骨干教师。学校保持有5、6位区级骨干教师及以上,是区内有一定影响的课程改革的特色教师。
(2)有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特色课程群,在市区有一定影响。
(3)在区内一定范围辐射我校的课程改革经验。
4.达成标志四(针对措施四)
第一阶段:2021.01—2022.12
(1)教师都明确“五项管理”、学业质量绿色指标、综合素质评价及全员导师制的指标和要求。
(2)每学期优化校本作业(上海要求:不得组织学生购买未经国家或上海市审查通过的书本资料)。
(3)完善好的学校课程开发、实施及评价等制度。
(4)开发出比较合适的课程评价表,尤其是项目化学习的课程评价表,特别关注创新素养的培育。
第二阶段:2023.01—2024.12
(1)每学期优化校本作业(上海要求:不得组织学生购买未经国家或上海市审查通过的书本资料)。
(2)学生参与进一步优化课程评价表。
(3)课程评价的框架设计和试点。
第三阶段:2025.01—2025.12
(1)各学科优化过的成册的校本作业。
(2)课程评价的框架使用和优化认证。
三、贯彻“双新”精神,积极落实因材施教
创新思维与脚踏实地相结合、先进理念与常规教学相结合、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特色相结合、教师教学能力个体发展与教研组学科整体发展及学校长远发展相结合。
(一)工作目标(读物管理、作业体系建设、体质健康)
总目标:坚持“以学定教、以教促学、教学相长”的原则,持续深化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改革,加强教学“五环节”的科学系统管理,以“乐学课堂”为抓手,继续深化打造“动”、“乐”课堂的深度教研,加强信息技术与教与学的融合,探索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注重加强跨学科综合性教学的研究,注重实施实验教学。落实“五项管理”和“双减”精神,以进一步提升教师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抓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作业设计质量,推进实施课后分层学业辅导。在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科学的素养、扎实的基础、健康的身心、良好的审美观的同时创设文化氛围,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分目标一: 加强教学常规精细化管理,建立校本教学常规评价机制。继续以“乐学课堂”为抓手,打造“动”、“乐”灵活课堂,组织教师开展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研究,探索形成“乐学课堂”的主要要素和特征。
分目标二:以“上海市中小学学业质量绿色指标”为依据,以“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平台”建设为契机,借助信息技术平台提升对学生学业水平和能力的分析,为以学定教提供依据,继续优化校本化学业质量评价机制的建设。
分目标三:落实“五项管理”和“双减”精神,营造和谐师生关系,教师积极践行 “全员导师制”, 重视学生的学习辅导、心理疏导、生活指导。通过评价方式的改革,引领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究、让每个学生都获得适合自己的全面的发展。
分目标四:两个瓶颈“突破”。突破高层次学生不足的瓶颈,建立完善的“四年一体”优秀学生培养体系;突破学科评价不平衡的瓶颈,建立“绿色指标、教学质量、课堂效率、导师导航”为一体的综合评价机制,激发教师更高的教学积极性。
(二)工作举措
1.措施一(针对分目标一):
(1)完善《市八初中教学常规管理要求》等 教学常规管理制度,保证学校教学常规工作有规可依。健全教学常规考核评价制度,抓实教学常规检查,及时反馈检查结果,养成教师良好的教学习惯,挖掘优秀教学特色,引导教师与时俱进优化教学方法,杜绝违反师德的教学行为。
(2)深入研究中考改革的精神,加强对各学科新的《学科教学基本要求》和《单元教学指南》的研读,组织各学科教研组编制《市八初级中学**学科教学指南》。在课程的教学实施中,开展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改革,积极探索基于问题、情境导向的体验式课堂教学方式,持续开展打造“乐学课堂”建设。加强跨学科综合性教学的研究,加强理化生实验教学的规范管理,加强学生综合学习研究能力的启蒙指导。
(3)借助信息化教学平台的使用,持续推进借助课堂观察工具基于专题的深度校本教研,有效开展课例研究、集体备课、分层教学、课堂观察研讨、考试评价研究等教研活动,促进教育教学经验的有效传递与分享,努力提高教学针对性、实践有效性、信息化技术运用的适切性,教学评价准确性。
2.措施二(针对分目标二):
(1)实施“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平台”建设市级课题研究,关注学生学习的差异和个性化学习需求,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优化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优化。
(2)以绿色指标评价为依据,借助学校已经建成的“基于手批阅卷的数据采集和学情诊断平台”的使用,逐步建立校本的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提升学业质量综合评价指数。
(3)逐步开展学校作业体系的架构,鼓励教师开展单元作业设计的研究,开展学科知识训练资料的分层分批整理。数学、物理、英语、语文、化学、历史、道法等中考学科分批做好初三中考第一轮基础训练、第二轮专题复习校本作业,数学期中、期末考点复习教学资源;完善英语校本核心词汇句库整理;语文阅读写作校本作业等;
3.措施三(针对分目标三):
(1)深入学习“五项管理”要求和“双减”精神,在学校“初中生发展导航工程”实践基础上,以“全员导师制”的落实为途径,对学生实施全方位分层指导和课后辅导,用好结对学生的成长档案,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2)编制《市八初学生个性化学习手册》(暂定)。鼓励教师在对学生实施学习指导之余,关心学生身心健康、生活困难等,成为学生初中生涯的成长导师。
4.措施四(针对分目标四):
(1)发挥优秀骨干教师的特长,建立完善的“四年一体”优秀学生培养体系;从教师教学、学科特色、教学活动等方面有计划培养优秀学生。
(2)线上线下融合完善优秀学生培养体系。
(3)通过不同学科研讨,梳理各学科发展要素,平衡各学科学校发展之要素,初步建立各学科教师评价机制,全面有效评价教师教育教学工作。
(三)达成标志
1.达成标志一(针对分措施一):
第一阶段:2021.02—2021.12
(1)健全教学常规管理机制,修订《市八初中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市八初中教学常规工作考核方案》。
(2)组织各学科细致研究新的《学科教学基本要求》和《单元教学指南》,组织各学科教研组制定校本单元教学实施计划,在课程实施中积极探索基于问题、情境导向的体验式课堂教学有效方式,初步确定“乐学课堂”的关键要素;理化生、政史地教研组先行试点指导学生开展跨学科项目化学习的研究;加强理化生实验教学的规范和实施;制定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学习研究的项目计划。
(3)总结学校十三五开展的将学科“问题”转化为学科“专题”的深度教研阶段成果,确立持续深入开展基于学生立场的课堂教学探索与实践。启动信息化教学平台ClassIn在课堂教学和教研的运用,持续推进借助课堂观察工具的深度校本教研,探索如何在教学中有效适切运用信息技术,如何在教研中发挥信息平台的作用。
第二阶段:2022.01-2023.12
(1)推进“合作学习型备课组”、教研组建设。修订《教研组活动基本要求》、《备课组活动基本要求》。进一步优化集体备课制度,加强教研组、备课组考核制度。
(2)组织各学科教研组编写《市八初级中学**学科教学指南》,继续实施基于问题、情境导向的体验式课堂教学,在实践中进一步明确“乐学课堂”的关键要素并积累案例;从部分学科向所有学科推进跨学科综合性教学的研究;实施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学习研究的项目。
(3)持续推进学科“专题”化深度教研,重点开展基于学生立场的课堂教学的教学实践。边实践边总结如何用好信息化平台ClassIn,在教师集体备课、分层教学、课堂观察研讨、作业设计等方面使其能发挥作用。
第三阶段:2024.01-2025.12
(1)打造紧密型教师专业发展团队,实现协同式发展。完善优秀教研组、备课组评选制度。进一步优化《教研组长、备课组长评价考核办法》,提高教研组开展教研的积极性和有效性。打造2-3个优秀教研团队,形成1-2个区域优势学科。
(2)在实践中修改《市八初级中学**学科教学指南》并形成定稿。总结基于问题、情境导向的体验式课堂教学的模式,编写“乐学课堂”教学案例集;总结推进跨学科综合性教学的研究的阶段成果;收集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学习研究的项目成果。
(3)总结开展基于学生立场的课堂教学实践,做好教学经验的有效传递与分享。总结信息化平台ClassIn在教学中有效使用的案例。
2.达成标志二(针对措施二):
第一阶段:2021.02—2021.12
(1)各学科制定学科资源(题)库建设计划,形成学科资源框架。
(2)使用学校“基于手批阅卷的数据采集和学情诊断平台”分析每个班级、每位学生的各学科学业表现,通过数据帮助师生诊断问题,完善平台检测评价体系。
(3)各学科制定教考一致的学科单元作业设计研究计划。
第二阶段:2022.01-2023.12
(1) 实施各学科校本资源积累工作,开展资源库建设应用工作交流。
(2)充分利用学校“基于手批阅卷的数据采集和学情诊断平台”,长期跟踪每个班级和学生,探索为学生制定个性化学习指导方案。
(3)各学科试点实施,完善学科作业批改标准和作业评价体系。
第三阶段:2024.01-2025.12
(1)完成“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平台”中资源平台的建设。
(2)完成“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平台”中学生学习诊断和个性化定制平台的建设。
(3)构建教考一致的学校作业体系。
3.达成标志三(针对措施三):
第一阶段:2021.02—2021.12
(1)深入学习“五项管理”要求和“双减”精神,组织全体教师在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积极参与有质量的课后服务。
(2)尝试设计《市八初学生个性化学习手册》,鼓励教师在对学生实施学习指导之余,关心学生身心健康、生活困难等,成为学生初中生涯的成长导师。
第二阶段:2022.01-2023.12
(1)在课后服务过程中,充分利用好学校“学情诊断平台”,对辅导对象有效分析、并进行长期学业状况跟踪和指导。
(2)用好《市八初学生个性化学习手册》,对学生实施个性化的、全方位的成长导航。
第三阶段:2024.01-2025.12
(1)多学科、多方位关注典型学生,在案例积累、经验分享的基础上编写《市八初中课后服务成功案例集》。
(2)完善《市八初学生个性化学习手册》,记录学生初中学习的轨迹,为学生确立完成义务教育后的发展方向提供科学的依据和指导。
4.达成标志四(针对措施四):
第一阶段:2021.02—2021.12
(1)初步设计“四年一体”优秀学生培养体系。
(2)梳理各学科发展要素,初步建立教师教育教学全面评价机制。
第二阶段:2022.01-2023.12
(1)通过学科教研、教师科研、教学活动等方式,实施优秀学生培养计划,完善“四年一体”优秀学生培养体系。
(2)初步试行教师教育教学全面评价机制,并进一步修改、完善。
第三阶段:2024.01-2025.12
(1)通过“四年一体”优秀学生培养体系,使更多的学生有长足的进步。
(2)在不断改进的《教师教育教学全面评价方案》中,2025年达到教师85%以上基本满意度。
四、加强师训力度,促进教师高质量发展
师为校本,本固校兴。根据人才培养的规律,着重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要求,致力于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一)工作目标
总目标:致力于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党组织进一步完善学校选人用人机制,担负起选拔、培养、推举优秀人才的重任。
分目标一:以“勤朴”和“学雷锋”文化为积淀,推进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使命感,形成弘扬高尚师德的强大正能量。完善学期考核、年度考核的评价机制,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素质的第一标准,坚持把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作为教师评价的基本要求。
分目标二:坚持把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作为评价的重要内容,以提升“创新素养”和“信息素养”为重点,优化教师校本研修,为教师专业化发展赋能、为学校教学创新助力。
分目标三:探索“跟岗锻炼”的青年教师培养模式,进一步完善选人用人机制,试点竞争择优、能上能下的机制,激发中青年教师的工作活力。
(二)工作举措
1.措施一(针对分目标一):(减负、教师家教)
(1)以“全员导师制”为抓手加强师德建设、开展提升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家校沟通与家庭教育指导能力的校本培训,使教师能胜任导师的职责。用好市、区配套开发的《导师在线系列视频课》《导师工作指导手册》《导师家访手册》《导师家校沟通内容清单》及工具包等专业资源,营造“师生是益友”的良好氛围,不断提升教师作为“导师”的意识、水平、能力,把人师、教师、导师合为市八初“雷锋”式勤朴教师的必备素质,做到全程、全域、全员育人。
(2)开展区级重点思政攻关学校项目课题《基于<寻迹“雷锋”>课程的构建与实施提升初中生道德素养的实践研究》,整体提升教师立德树人的意识和能力。沿着“称颂-效仿-学习-激励-升华”的路径赋予“勤朴”和“学雷锋”文化新的时代特色。
2.措施二(针对分目标二):
(1) 结合学校课程建设和实施,以培养、提升创新教育能力为目标,以创新素养内涵把握、创新课程实施、跨学科、项目化学习指导为重点,开展专题校本研修。
(2)围绕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和全面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的目标,基于自主学习信息平台、云痕系统和“ClassIn”教学平台,开展“骨干引领、学科联动、团队互助、整体提升”的专题校本研修。
3. 措施三(针对分目标三):
(1) 通过教工团、青年教师“勤朴”研习会等载体,引导和组织开展学习、交流、培训,不断提高理论素养。通过“引擎工程”“启程工程”,任务驱动、目标管理,有目标、有工程、有考核、有激励地重点对青年教师加大培养和激励地力度。大力总结和表彰优秀青年教师,形成正能量和追求卓越的校园文化。
(2)探索“跟岗锻炼”的青年教师培养模式,进一步完善选人用人机制,激发青年教师的工作活力。
(三)达成标志
1.达成标志一(针对措施一):
第一阶段:2021.01-2021.12
(1)梳理出开展好“全员导师制”工作对教师的师德要求。2021年在六年级实施全员导师制试点,2021年9月起,全面推进全员导师制。
(2)挖掘新时代雷锋式教师的内涵、明确新时代雷锋式教师的努力方向。在前期评选的基础上提炼市八初“勤朴教师”评价指标,提出人人争当“勤朴教师”的倡议。
第二阶段:2022.01-2023.12
(1)全员具备“导师”的意识,形成“师生是益友”的良好氛围涌现一批开展“全员导师制”工作的引领示范群体。
(2)教师积极投入到岗位学雷锋的实践活动,立德树人的意识和能力得到整体提升。总结收集“勤朴教师”的故事,撰写新时代“勤朴之歌”。
第三阶段:2024.01-2025.12
形成教师全程、全域、全员育人,争当新时代雷锋式教师校园风尚。使市八初的教师都获得 “勤朴教师”的特别荣誉。
2.达成标志二(针对措施二):
第一阶段:2021.01-2022.12
(1)组织青年教师完成探究式学习、跨学科学习和项目化学习的培训,并开展探究式学习、跨学科学习和项目化学习的探索与实践。探索信息化与特色课程的融合,共同研讨如何结合信息技术手段丰富拓展课堂的内容、形式,增加学生的参与感。
(2)全员完成信息技术提升2.0市、区、校级培训,形成校信息化提升引领示范团队,建立推动全员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方面的探索的机制。通过教师工作坊的形式,采取“以点带面、全面推广”的方式,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和研讨,一是聚焦学科教学应用,与课堂教学的时效性结合,让信息技术助力课堂教学,二是深度开展基于数据的学生学业能力分析,实施因材施教。
第二阶段:2023.01-2024.12
(1)形成若干个探究式学习、跨学科学习和项目化学习的课程。充分发挥学科、教师个人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应用特色,及时收集在培训与应用过程中产出的关于教学应用与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经验、案例、模式、策略等。
(2)教学及评价中充分应用信息技术,立足学校实践、走进课堂,研究融合信息技术的教学,生成校本师训研修手册。通过实践应用案例分析的方式,帮助教师掌握结合本校信息化应用环境,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学法指导、学业评价等信息化教学能力。
第三阶段:2025.01-2025.12
(1)形成一系列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探究式学习、跨学科学习和项目化学习课程。以科学的结构生成教学设计、教学课件、课堂实录,形成学校跨学科教育信息化持续发展的智力资源。
(2)教师利用自主学习信息平台指导学生个性化学习能力、利用云痕系统大数据支持下教师因材施教能力以及基于“ClassIn教学平台”,推进线上线下教学深度融合能力显著提升。
3.达成标志三(针对措施三):
第一阶段:2021.01-2021.08
完成《市八初中后备管理干部轮岗锻炼使用方案》的制定。
第二阶段:2021.09-2024.12
实施《市八初中后备管理干部轮岗锻炼使用方案》,并对方案进一步完善。
第三阶段:2025.01-2025.12
形成一套校青年干部培养、考察的机制,产生一支素质优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校后备干部队伍。
五、彰显环境特色,提升“勤朴文化”育人价值
美化校园文化环境,呈现学生平等自由的多彩家园,提升“勤朴文化”育人价值。广开言,加深对“勤朴文化”的理解;众参与,提升“勤朴文化”的认知;多维度,丰富“勤朴文化”的践行;重提升,形成“勤朴文化”成长自觉。
(一)工作目标
总目标:环境建设彰显学校发展理念和目标,体现学校办学特色,彰显“勤朴文化”。营造人人平等、自由生长的生态环境,让每一面墙、每一个场所都发挥育人价值,创设学生可以充分展示的实践、体验、感悟的平台。让每一位师生都成为“勤朴文化”的设计者、践行者、传播者。
分目标一:通过“勤朴文化”空间环境改造,更加凸显学校“勤朴”元素和“学雷锋”特色的融合,改造后的环境能更好地发挥出学习空间多元化、课程学习立体化、成长足迹显性化的特点。(硬环境改造)
分目标二:“勤朴文化”不断深化地过程,也是教师参与学校管理和发展的过程,在参与中实现理念认同和自身价值的提升。(软环境改造之教师)
分目标三:通过“勤朴文化”学习空间、学习课程的体验,丰富学生的学习感受,在环境熏陶下实现文化自觉和文化引领。让全体师生在“勤朴文化”的引领过程中做思想者、实践者、引领者、获益者。(软环境改造之学生)
(二)工作举措
1.措施一(针对分目标一):
环境建设双轨并行,展现市八初中学雷锋特色和学校新优质发展之路。一条线与“寻迹雷锋”思政课程相结合,打造馆校一体的学雷锋特色文化展示,进一步厚植“勤朴文化”,提升师生的“精、气、神”。另一条线展现学校在新优质发展过程中将“勤朴园”打造为师生共同成长乐园的办学理念,把学校建设成为学生平等自由的多彩家园的有效实践。
梳理学校现有文化景观和创新实验室、创新公共空间等环境设施,融入环境建设的两条线思考和优化,从特色、文化角度提出更高位的目标思考。以“学生立场”进行环境设施的功能定位,在每一个场所以适当的形式展现师生共同的学习成果和成长足迹,使每一个场所发挥多维度育人功能。
2.措施二(针对分目标二):
(1)继续落实依法治校工作的要求,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发挥好教代会民主参与、民主管理的积极作用,进一步梳理和完善学校章程,倡导学校管理人人参与,并逐步从制度管理向人文管理过渡;加强组室文化建设,通过一校一品、组室学科建设、温馨组室评比、勤朴教师和集体评选、勤朴人故事集、工会素质拓展活动等方式增强组室凝聚力,形成组室文化氛围;提升教师的自我认同感,增强优秀教师团队影响力。
(2)和科研、师训、德育部门一起协作,通过针对教师开展的“教师自主发展项目”“启程工程”“全员导师制”“跟岗锻炼计划”,为教师提供更多发挥专长的舞台,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更大程度的发挥自身价值。
3.措施三(针对分目标三):
挖掘学校各类环境建设空间及设施与实施“五育”教育的学生成长的多彩乐园的结合点。①建设好“小小讲解员”队伍,讲好学校微景观的校史故事、雷锋故事等,并将“斯盛墙”、“雷锋像”作为学生换巾仪式、青春营、入团仪式等主题仪式教育点;②在环境空间改造过程中不断听取学生意见,并邀请学生代表参与方案设计;③通过新优质学校建设、新中考改革方案的布局,继续举办“勤朴讲堂”,发挥好阅读空间、朗读亭的作用,结合“三周三节”活动的优化,给学生创设更多展示个人文学、艺术、体育专长的平台。④对“屋顶花园”进行功能再升级,开辟出学生的劳动实践和生态探索区域。尝试在每个年度整理一套师生在学科、德育、家校共育等方面的成长记录档案,让学校的每一项主题活动留痕驻心。
(三)达成标志
1.达成标志一(针对措施一)
第一阶段:2021.01.- 2021.12.
(1)开展问卷调查,了解师生对于学校现有文化景观和创新实验室、公共空间区域等环境设施的使用情况意见或建议。
(2)组成学校环境建设智慧群展开对学校公共空间区域改造的讨论,参观学习外校经验,聘请专业团队围绕“学雷锋”和“新优质”两个核心角度进行环境改造的设计。
第二阶段:2022.01-2023.12.
(1) 校园文化环境、公共空间的改造方案确定,并逐步实施。
(2) “屋顶花园”区域改造初步完成,建立学生劳动实践和生态探索区,并有相关的社团或拓展课程支撑。
第三阶段:2024.01.-2025.12.
(1)进一步优化校园环境和公共空间使用,开辟更多有助于师生研学、交流、展示的平台,在文化浸润中助推师生成长和学校发展。
(2)完成凸显办学特色的学校环境第二轮改造。
2.达成标志二(针对措施二)
第一阶段:2021.01.- 2021.12.
(1)进一步梳理学校章程,通过工会委员下基层听意见对章程中待修改内容形成提案,倡导学校管理人人参与。
(2)加强组室文化建设,通过教工素质拓展社团活动、勤朴园丁故事征集等方式增强组室凝聚力。结合教师节开展“勤朴教师”“勤朴集体”评选,发扬先进,树立榜样。
第二阶段:2022.01-2023.12.
(1) 进一步完善学校章程,召开好教代会,做好修改文本的公示与归档。
(2)建立多个教工素质拓展项目,教师才能得到展现,校园文化更加丰富。
(3)从师生两个层面征集勤朴园丁故事。
第三阶段:2024.01.-2025.12.
(1)在第二阶段实施的基础上总结经验,优化教工素质拓展社团建设、温馨组室评比、勤朴园丁故事征集等活动,打造“共建”“共享”的“勤朴文化”氛围。
(2)完善教工素质拓展特色项目。结合全员导师制的实施,为教师发展定制个性化宣传册。
3.达成标志一(针对措施三)
第一阶段:2021.01.-2021.12.
继续用好各方资源开设“勤朴讲堂”。建立新一批“小小讲解员”队伍,讲好学校微景观的校史故事、雷锋故事等。
第二阶段:2022.01.-2023.12.
做好“勤朴讲堂”教育资源积累,使其成为学校“勤朴文化”的教育资源。设立学校文化的小讲解员志愿者岗位,让更多的市八初学生在岗位锻炼中更深入理解“勤朴文化”,在锻炼中锤炼自己的品行。初步为小讲解员志愿者建立成长档案记录。
第三阶段:2024.01.-2025.12.
做好“勤朴讲堂”教育资源展示平台,设计学校“勤朴文化”的教育课程框架。为每一位小讲解员志愿者建立成长档案。
第四部分“十四五”重点建设项目
在新形势、新理念引领下,市八初中在创新育人方式上作探索,十四五期间将努力把学校打造师生共同成长的乐园,这一乐园同时也应是学生“道德养成的精神家园”、“自主选择课程的梦想家园”、“积极自主的乐学家园”、“科学管理彰显个性的智慧家园”、“关怀学生身心健康的温馨家园”以及“人人平等、自由生长的多彩家园”。为此学校确立以下六个方面的重点项目:
1.厚植立德树人土壤——创造学生道德养成的精神家园
学校通过有效的育人途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每一个市八初学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让每一个市八初学子走好人生的第一步,形成正确的三观,促进学生精神的生长,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十四五期间,我们将实施“寻迹雷锋”小公民道德素养培育项目,通过学、思、践、悟实践活动,以雷锋精神为引领,开展新时代小公民道德教育。
2.优化课程育人功能——赋予学生更优选择的梦想家园
特色课程是诠释一所学校办学理念,彰显一所学校办学特色的有效载体。通过特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最佳优势发展区,选择最适合自身发展的方向。学校将进一步优化课程顶层设计,从“勤朴课程”向“小螺丝钉课程”优化,把多门学校特色课程从跨学科项目化学习的角度升级。提供满足学生需要的更优选择,让每一个市八初学生找到自信,发现自己存在的价值,努力做最好的自己。
3.涵养课堂学生立场——打造学生积极自主的乐学家园
高质、有趣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积极参与其中。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让学生取得最大的学习效果。这是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十四五,我校将推进开展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涵养学生立场的深度教研,继续深化“乐学课堂”建设,借力创新项目开展学生个性化的学习诊断并实施个性化的辅导。通过综合素质评价的落实,实施因材施教,助力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生长。
4.创新科学管理模式——尊重学生个性主张的智慧家园
实施“整合视角下学生自主学习信息化平台建设”课题研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生情、学情进行大数据积累和分析,借助全员导师制的推进,为每一个学生量身定制最适合其个性发展的成长导航。
5.推行导师关怀机制——关怀学生身心健康的温馨家园
和谐的师生关系,善于倾听,给予关怀,合理引导,使学生拥有良好的情绪去面对学习,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我校从试点到全面推进全员导师制实践,建立成长共同体理念下“同心圆行动”机制,进一步研究如何让每一个孩子拥有尊重和关爱,获得公平、公正,机会均等的教育,让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
6.美化校园文化环境——呈现学生平等自由的多彩家园
我校十三五期间实施了一期的校园环境改造,校园环境有了明显的改观。十四五,我们将进一步使课程学习立体化,学习空间多元化,成长足迹显性化,营造人人平等,自由生长的校园绿色生态环境。
市八初中传承“勤朴”校训,坚持“学雷锋”传统,锁定“责任教育”为育人的目标。愿孩子们在市八初的成长经历为他们将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让每一个市八初学子“以平常心做平凡人,怀朴素情为朴实人,立向上志成向善人”。愿“勤朴少年”们将来在各行各业甘当“勤以学问,朴以修身,知任图进”的螺丝钉,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拥有快乐幸福的一生。
第五部分 保障机制
(一)组织保障
1.为保障规划的有效实施,组建成立学校五年规划实施领导小组。
组长:章健、杨保华
副组长:朱雯、王建军、张岚
组员:邵阳、王福水、凌永刚、黄蔚敏、陈晔、匡康保
2.加强党支部对学校规划实施工作的领导,促进党政工齐抓共管,确保“十四五”规划所规定的发展目标和各项任务高质量完成,推动学校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1)发动和组织全校教职工认真学习讨论《市八初中“十四五”发展规划》,统一认识,振奋精神,形成齐心协力、共同奋进的良好局面。
(2)要建立党政分工负责、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把全面贯彻“十四五”规划落实到推进教育改革、落实教书育人立德树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各项工作之中。
(3)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建设,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选拔任用各级领导干部。不断提高领导干部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办学治校能力。增强各级组织贯彻落实学校“十四五”规划的执行力。
(4)完善教师绩效评估和奖励激励机制,采用项目化建设等措施,调动教师参与投入学校改革发展的主动性、积极性。
(5)增强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进一步健全“四责协同”工作机制,从制度上保证对权力运行的有效监督和制约。推进党务公开校务公开,加强民主监督,充分调动民主党派和各方面的积极性,建设和谐校园,为贯彻落实“十四五”规划奠定坚实的组织基础。
(二)管理保障
1.建立规划实施的评估小组
为了保障民主决策和民主评议制度的落实,保障五年规划的实施进度与质量,学校成立规划实施评估小组,定期召开教代会,建立以专家代表、教师代表、学生代表、家长代表和社区代表等组成的校本评估小组,监督学校规划的执行和调整。每学期、每学年检测《规划》实施情况,针对实施中出现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调控、修订。第三年进行中期评估,梳理优化规划,向教代会汇报。
2.建立民主管理机制
确立校长负责和民主参与相结合的依法治校决策机制。校长室在决策过程中,充分发扬民主,最大程度地调动师生积极性。切实从学校发展和师生利益出发,做到“事先全面宣传、事中周到落实、事后保障监督”。
建立分工负责与沟通协作的实施执行机制。学校适时召开各层面座谈会,向教职员工征求学校管理意见;召开教代会,让教职工参与决策,监督学校依法治校、依法办学的执行情况,使管理工作规范有序,确保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3.为规划的有效实施提供人财物保障。
(1)黄浦区“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提出了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促进每一所初中学校个性化办学的政策,还有市、区新优质项目学校的集群发展,让我校在“十四五”发展中获得了政策保障和同伴互助的实践平台。
(2)学校根据教育局下拨的经费投入,在“十四五”期间根据自身情况合理分配和使用,保障教育科研、师资队伍建设、课程教学改革、德育实践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各项工作顺利推进。
(3)逐年实施校园环境的改造:屋顶花园的优化建设;各种创艺实验室的创建和优化;逐步改善教师办公条件和学生学习环境,提高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能级。进一步美化校园环境和设计标志性文化景观,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
(4)确保学校防疫工作措施到位,落实到位,应急到位。确保安保系统的正常运行,强化“人防技防物防”,始终把平安校园建设放在首位,校园安全常抓不懈。
(5)选择引进有利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信息化平台,提高教育教学、管理评价的效能。拓宽学校对外开放对外宣传的渠道,加强与“豫园学区”“市八教育链”的交流合作,加强与中华路第三小学的交流互动,争取获得最大的支持。
(三)制度保障
发挥上海市依法治校示范校的作用,继续强化推进依法治校。进一步规范学校章程及各项规章制度建设,适时修订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制度,使之更好地适应学校的发展。
建立健全保障教师学生的合法权益机制。着力维护学校安全稳定,深入开展文明城区、文明校园、平安校园等的创建活动,为师生创造安定有序、和谐融洽、充满活力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加强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完善学校“疫情”防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为贯彻落实学校“十四五”规划所确定的发展目标和各项任务,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