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接】2021年3月2日《中国教育报》第12版
上海市市八初级中学 实施全员“导师制” 扎实深化“学雷锋”杨保华 章健 |
上海市市八初级中学(以下简称市八初中)位于黄浦区老城厢,其前身为创办于1933年的民办斯盛中学。经过40余年的发展,市八初中始终将雷锋精神渗透进办学与教育理念中,连续获得“上海市依法治校示范校”“上海市中小学行为规范示范校”“上海市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上海市红旗大队”“黄浦区艺术教育特色学校”等称号。
40年“学雷锋”之路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市八初中的前身多稼中学就积极响应“五讲四美三热爱”的号召,把“雷锋精神”作为“勤朴”校训的精神延续,作为办学的精神内核。 上世纪80年代,学校在校园里特设“雷锋像”,组织师生广泛开展学雷锋活动,通过队会、班会大力宣传身边的好人好事;校内建立了“学雷锋岗位”,师生周末或寒暑假,定期打扫学校周边的马路,队员们在党员教师、中队辅导员的带领下举着团旗队旗走街串巷,慰问孤寡老人,坚持为弱势群体服务做好事。 上世纪90年代,学校积极响应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要求,倡导全体教师弘扬高尚师德,主动为学生服务,深入开展“岗位学雷锋”。同时,学校前身井冈中学较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拓展和丰富了学雷锋的内涵和外延,推动市八初中的内涵发展。 进入新世纪,学校继续深入开展“岗位学雷锋”和“心雨·亲青”心理健康教育。在《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和《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颁布后,学校抓住契机,打造“勤朴育人”雷锋式小公民培育工程,广大教师积极投入“合作学习型”备课组建设,努力追求更高质量的“岗位学雷锋”。学校开展“一班一‘雷锋’”活动,由队员们经过学习研究、民主协商、队会发布、过程监管、期末评估等过程,确定本中队的一名各行各业的“雷锋式”典型人物,实现“寻雷锋、学雷锋、做雷锋”,取得良好成果。 2016年,市八初中根据对新时代德育工作的系统化要求,开发了“‘勤朴’社区”小公民道德建设工程,通过各项学习、实践、展示活动,着力提升队员的责任、规则与民主意识,培养他们未来在社会公共生活中的综合素养和能力。 近10年,党支部组织青年教师利用双休日、寒暑假积极参加上海市肢残人协会组织的黄浦区“智力助残”活动。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学校号召广大教师发扬雷锋精神,科学防控,悉心指导,确保学生“停课不停学”“心境佳、体质棒、学业优、习惯好”。 同时,学校根据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总要求,倾力打造学雷锋“六大”行动、进行“五导”,倡导教师“岗位学雷锋,课堂重互赏,事事讲奉献,处处作表率”,把岗位成才、服务学生作为崇高师德的完美体现。
全员“导师制”推进学生精神素养建设 为了将雷锋精神和学雷锋的传统与特色带到“十四五”发展阶段乃至更长远的未来,市八初中根据市区教育部门的部署,提出了学雷锋新思路,在学校“导航工程”的基础上建立“学生人人有导师、教师人人是导师”的制度体系,重构与现代教育治理体系相适应的和谐师生关系、家校关系和亲子关系。 师生结对关系延续了学校“导航工程”的工作机制,班主任指导学生选择导师,导师与学生实行“双向选择”。师生结对名单由德育处发布,方便查询与监督。 每学期,担任导师的教职工需要完成“三个一”工作。一是每学期开学前,由班主任指导或联合导师开展一次学生家访;二是导师要在每学期的重要考试前后、学生生活发生重大变故等关键时间节点,与学生进行一次谈心谈话和开展家校沟通;三是导师在每学期末,围绕学生本学期的成长发展情况,以积极肯定、正面鼓励和挖掘学生的“闪光点”为导向,撰写个性化“成长寄语”向学生及家长进行书面反馈。在三项“规定动作”之外,导师还可以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展丰富多样、因人而异的沟通指导,注重提高学生、家长的满意度。 实施全员“导师制”后,家校沟通实行班主任和导师“归口管理”,原则上限定由班主任和导师开展学生家访和家校沟通工作,并主要由导师开展家校沟通。导师要统筹安排家校沟通内容、方式和频次,不加剧家长的焦虑,减少“键对键”,增加“面对面”,通过提供更适时、更正向、更具有针对性的科学引导、反馈和建议,引导家长建立正确的教育观念,看到孩子的个性潜能和优势特长,建立学生未来成长发展的合理目标和预期,成为家校沟通的信息“过滤器”和家长及其家庭亲子关系的“减压器”。 学校大力倡导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以新时代教师素质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为导向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质量。实施全员轮训,突出新课程、新教材、新方法、新技术培训,强化师德教育和教学基本功训练,不断提高教师育德、课堂教学、作业与考试命题设计、实验操作和家庭教育指导等能力。严格落实市教育部门关于减负增效和作业管理相关工作要求,完善作业管理制度、规范作业来源、科学设计作业、合理布置作业、统筹作业总量、有效评改反馈,不得将作业任务、作业监督和批改等工作布置给家长。不得利用手机、微信等布置作业,严格管理学生在校使用手机。教学和考试命题要坚持“教考一致”原则,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和“教学基本要求”进行,严禁随意加快教学进度、拔高教学难度。考试、测验内容不得超出课堂教学内容和作业练习范围,严格控制考试、测验次数及科目,严禁随意增加考试难度和组织任何形式的联考或月考。为全员“导师制”实施匹配支持性的教学环境。
“导师制”有制度、有规范、有保障 为了更好地实施“导师制”,将“导师制”办出水平,学校积极组织导师参加市、区级导师专业培训分层分类体系,学习心理健康教育、青春期教育、家校沟通与家庭教育指导等培训课程;用好市、区配套开发的《导师在线系列视频课》《导师工作指导手册》《导师家访手册》《导师家校沟通内容清单》及工具包等专业资源。通过探索师生互赏的方式途径,开展交流分享,营造“师生是益友”的良好氛围,不断提升教师作为“导师”的意识、水平、能力,为成为好导师做好技术能力的准备。 为了落实“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要求。市八初中成功申报了区级重点思政攻关学校项目课题“基于‘寻迹雷锋’课程的构建与实施提升初中生道德素养的实践研究”,由校长书记带领,分管领导、思政教师、班主任、年级组长、教研组长代表积极参与,立足黄浦区党的诞生地所在区的丰富资源,聚焦思政课建设“五项行动”(思政助力师德师风建设行动、中小幼思政课建设一体化教育行动、课程思政融合协同育人行动、思政课堂教学深化研究行动、思政课教师队伍发展行动),积极参与探索学生喜闻乐见、亲身参与、内化于心的红色学习模式,深入建设涵盖“师说红课”“红色行走”“红色校史”“红色经典”等丰富内涵,体现历史进程深度、时代发展高度、社会生活温度的黄浦“红色思政”品牌。力图通过深化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特色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过“学”“思”“践”“悟”四个主要模块,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不断提升师生的道德素养。 学校为导师日常工作开展配备交通、通信等必要保障。进一步完善优秀导师的绩效分配制度,开展学校“导航工程”优秀导师的展示与表彰,强化教师激励保障。加大对导师的人文关怀,加强学校的公共空间建设和环境美化,探索导师工作“尽职免责”的保护机制。多渠道开展面向社会、家长的全员“导师制”配套宣传,创新宣传普及形式、传播正确育人观念,为全体导师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对教师而言,对学雷锋、做雷锋、成雷锋这个过程的逻辑必须有清晰的把握,要沿着“称颂—效仿—学习—激励—升华”的路径而展开推进。学雷锋、做导师是“德”校的良好状态,市八初中通过实施全员“导师制”,旨在把人师、教师、导师合为“雷锋”,雷锋精神是多元的,但核心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宗旨意识,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也是全人类关于真善美的价值追求。
市八初中悟雷锋精神 “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作为学校,我们既然有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的决心和蓝图,就要坚持坚持再坚持,通过多种途径把雷锋精神这种“大爱”播洒在每个人的心中,让其扎根、开花、结果,让雷锋精神这面旗帜在市八初中师生心中永远高高飘扬。 40年来,“学雷锋”已经成为市八初中培养和提升师生道德素质的重要内容和学校特色。 学校认为,要把雷锋精神放在中华民族大文化族谱中去定位。中国传统哲学对人生的思考、对道德的追求,可以与雷锋精神贯通文化血脉,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立德树人,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教育人必须始终把学习和弘扬雷锋精神、赓续优秀文化传统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高位思考和有效实践是新时代学雷锋的要求和遵循。学校始终将思考与谋划放在前,不是为学而学、为做而做,而是把学雷锋与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相统一,与培养“有责任的人”的育人目标相统一,与创建“文明校园”的指标要求相统一。原多稼中学校长汪宗复曾说:“雷锋精神本质是什么?是三观,是为人立身根本之理,不仅是形式。所有形式都是为根本服务的,更需要领导者身体力行。” 坚持推进学雷锋与志愿服务一体化是常学常新的关键。让学雷锋成为校园的一种传统文化,为办学提供道德滋养。市八初中为了推进学雷锋常态化,建立了常态化的工作机制,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目标和追求。同时,市八初中让师生走出学校大门,以志愿者的身份站在雷锋的旗帜下,多层面不断推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文明校园创建工作,带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 “砥砺前行四十载,扬帆奋进新时代”。进入“十四五”时期,市八初中将继续倡导教师“勤以教书,朴以育人”,倡导学生“勤以学问,朴以做事”,把雷锋精神细化渗入学校“责任”办学的追求过程之中,全程、全域、全员强化创新落实学雷锋活动,追求落地增效。(杨保华 章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