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朴”:107岁的校训简明而深邃 日期:2014-11-14 作者:钱钰 来源:文汇报 |
“勤朴”:107岁的校训简明而深邃 ■本报记者 钱钰 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教育界曾有“北南开,南浦东”的说法,作为南方众多学校的标杆,创建于1907年的浦东中学一度声名显赫,被誉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宝库”。如今的浦东中学校史馆,即将入住一件“新宝贝”——107年前,创办者杨斯盛在宣布“勤朴”校训时的一段千字解读。这是校长倪瑞明从浦东档案馆里“淘”来的珍贵史料。 尽管历经百年沧桑,勤朴二字依然在古朴的历史底蕴中,凸显出厚重的涵养和积淀的活力,昭示其独具的睿智和风采。勤朴二字“简明而深邃、质朴却凝重,在泱泱学府的校训中独树一帜。”
杨斯盛 “毁家兴学”的勤朴人生 浦东中学的校园一隅,有一处在沪上中学界难得一见的别致景致,创办者杨斯盛的故居。历经一个世纪的风雨磨蚀,它仍静静地矗立于校园内。 这一座中国晚清时代具有江南风格中西合璧的宅邸显得典雅庄重。晚年的杨斯盛,最喜欢做的事,就是静听校园里朗朗的读书声。他逝世后,后人照其常听书声为乐的遗愿,将他的墓碑立于校园内。包括故居、铜像、墓地在内的八大人文景观错落有致地散布校园中,诉说着学校百年历史的沧桑。移步其间,博大精深之感油然而生。 浦中学子每每途经杨斯盛故居,总会投去敬仰的一瞥,也更为感怀创办者的用心良苦。“校训之所以能如此深切地根植于学子心田,正是订立者杨斯盛的人格力量所起的独到作用,一如其‘毁家兴学’的勤朴人生。”校长倪瑞明向记者讲述了这个流传百年的传奇故事。 当时的浦东川沙有“三把刀”,声名远扬,第一把刀就数“泥刀”,而靠泥刀起家的“第一人”非杨斯盛莫属。杨斯盛幼年父母早亡,家境贫寒,13岁去浦西谋生,学做泥水匠,他勤奋吃苦,学了一手好技艺。清朝光绪年间,杨斯盛因承建外滩江海北关楼一举成名,事业发展的杨斯盛渐有积蓄,平日乐为公益事业出力。 深感国家处于危难之中,同情“乡邻子弟失学之苦”,在黄炎培的影响下,杨斯盛决定兴办教育救国。于是,他慷慨捐出家产的2/3,共计30余万两白银兴建浦东中学,余产亦多捐建公益事业,留给家属者只占家产总值的1/10,仅够维持生活而已。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仆亦国民也,以区区家产,与其传给子孙,使贤者损志,愚者益过,何如移作兴学,完成我国民一分子之义务。”无怪乎有后人评价其“时代担当”时说,“杨氏论裸捐,虽百岁后,无分贫富人等读之,仍怦然心动。” 倪瑞明还特别提到了一个细节,“临殁,杨斯盛还立下遗嘱:杨氏子孙不得干预校务。在弥留之际,他没有一言嘱咐私事,却仍惦记着学校的黑漆木板有反光,一再叮嘱:‘教室里的黑板应设法改良……’” 当时的清政府要对杨斯盛“捐产兴学”予以褒奖,也被他坚决拒绝。浦东中学首任校长黄炎培曾评价道:“杨先生真是毁家兴学,一切是为了教育,为了学生,而一丝一毫不是为了个人立名。”因此,在当时的浦东一带,乡邻们亲切地称他为“杨阿毛”,说起他的故事,无人不晓。浦东父老对杨斯盛的赞语:“杨阿毛银子堆成小山,他自己还是粗布鞋、旧马褂、萝卜干。”
“勤朴” 成校友终身恪守的座右铭 张闻天、范文澜、罗尔纲、潘序伦、蒋经国、蒋纬国、王淦昌、钱昌照、马识途……一年前,刚刚接手这所百年老校的倪瑞明,在校史馆里看到这么多响当当的校友名字,这位年轻校长用“难以置信”来形容自己当时的心情。侵华战争中日寇的野蛮轰炸使得浦东中学元气大伤,而后乡镇中学的定位使得学校长年“隐居”沪上,就连倪瑞明也坦言,接手这所百年老校前,竟也对它几乎一无所知。 在强烈好奇心的驱使下,倪瑞明开始疯狂寻找史料依据,因为他深知,作为这样一所拥有丰厚历史底蕴学校的接班人,必须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传承,否则就会造成历史名校精髓的断层。这一年中,每逢休息日,他都泡在校史堆里,而关于“勤朴”校训深邃涵义的“最正宗解读”,就是他在一本1908年出版的《浦东中学校杂志》上找到的,随后对照《康熙字典》一字字敲进电脑并打印出来。 杨斯盛对校训做了精确阐释,所谓“勤”——“欲成就事业,必以精神体魄为原动力,而精神体魄尤必以勤之。”、“凡人脑力愈用愈发达……至人之体魄灵动活泼,首在习劳耐苦。”所谓“朴”——“凡纷华靡丽、爱玩嗜好者,皆朴之反面文章也。”、“自古以来,讲求真实事业者,求学问,则舍学问外,无一足以扰其心。讲实业者,则舍实业外,无一足以扰其心。”他还强调,“我们中国,因为不勤不朴,才弄得这般衰弱。我希望,本校诸位洗雪耻辱,做社会的模范!” 浦东中学校友将“勤朴”校训视作学习、生活,乃至终身恪守的座右铭。著名历史学家罗尔纲回忆说:“同学们勤奋好学,朴实无华,就是星期天也同样用功,除了买书籍衣服外,是不去上海市区的。学校多年来形成了这一种好风气,这在当时十里洋场是十分独特的。”原全国政协副主席钱昌照也回忆说:“浦东中学的伙食费每月是3元,比南洋中学、澄衷中学都差。学生穿着比较朴素,冬天棉衣外罩蓝布大褂,夏天白布衬衫短裤。直到现在,我依然感到,中学的环境、风气、训练对于一个人德智体的发展,有决定性的影响。” “两弹一星”元勋、核物理学家王淦昌,1920年来到浦东中学读书,他用四年时间完成六年的中学课程。在以优异成绩获得德国柏林大学博士学位后,拒绝导师的挽留,毅然归国。他受邀参加领导研制原子弹的工作,王淦昌没有半点犹豫,当即回答:“我愿以身许国!”他也从此隐姓埋名“失踪”了17年,一心投身科研心无旁骛。回忆起浦东中学,他曾说,周培先生的数学课最使他入神。周培曾在国外教学,吸收了国外的教学方法,讲课灵活而不面面俱到,鼓励自学。周老师经常出些课外题给学生做,有一次他出了一道几何题,王淦昌苦思冥想了好几天,终于茅塞顿开,老师赞赏说:“凡事只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再大的难题都能解决。”王淦昌说,“这句话在我的脑子里打下了深深的印记,几十年来都未曾忘记,遇到困难时想起老师这句话,我就会迸发出新的力量去战胜它。”
弘扬勤朴精神让名校重焕生机 “勤朴校训也影响了我的一生。”74届校友、浦东新区上钢新村街道办事处综治办主任陈琦告诉记者,得知全国恢复高考后,距离高考只剩下35天,陈琦每天从早上七点钟学习到凌晨2点,就靠这股拼劲,他成为全村2000多户人家中,唯一考上大学的人。“令我感动的是,尽管已毕业快四年,但高考前夕,学校仍每周为我们开展高考辅导。”陈琦说。 如今,不少校友都深深感到勤朴校训对做人、处事、求知的奠基力度。如何传承校训文化凝聚人心,让历史名校焕发出新的生机,也正是倪瑞明正在思考的新课题。最新发现的一张办学伊始的老课表显示,一百多年前的课程设置就如此科学、先进,除了必修课外,其选修课程多达百余门,且大多都是高校课程和社会科学、生活类课程。 “众多选修科目的设置,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选择余地,尤其在目前高考改革的背景下,传承学校课程教学领域的历史经验极具现实意义。”倪瑞明告诉记者,目前,浦东中学正在基于校史文化开展人文类的博雅知识教育,争取通过几年努力,逐步形成人文见长,文理兼顾的课程特色。与此同时,通过校园文化的重建,让校园内的每一个角落都说话,将校史文化融入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行为之中,使同学们能更好地浸润、体悟和传承百年勤朴文化。 |